糖尿病病友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糖尿病會好嗎?以新陳代謝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回答這個問題要花很多時間。就問題本身,我們不說糖尿病有沒有「好」,而是有沒有「緩解」。
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 在幾年前對糖尿病緩解的定義有一份共識報告,今年又與美國的內分泌學會、歐洲的糖尿病研究學會 (EASD)、英國的糖尿病學會 (Diabetes UK) 等專家學者召開共識會議。
新的第二型糖尿病緩解的會議共識如下:
描述第 2 型糖尿病持續的代謝進步到接近正常血糖的專有名詞應該是糖尿病緩解 (remission of diabetes)
因為第 2 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複雜,牽涉基因、年齡、體重、生活型態等,用解除 (resolution)、逆轉 (reversal)、治癒 (cure) 等都不是那麼理想。
學者們認為緩解 (remission) 是目前最適合的說法,表示血糖暫時正常了,但是以後還是有可能高起來,還是要繼續追蹤。
緩解的定義是糖化血色素 (HbA1c) 自發性的或經介入後,在沒有用降血糖藥物之下,持續至少 3 個月小於 6.5%。
學者們認為以 HbA1c 小於糖尿病診斷標準 6.5% 來當作最主要的定義。停用降血糖藥是必要的條件,否則也不能確定是不是血糖藥的效果。
如果使用某些血糖藥,是因為降血糖以外的好處,比如 metformin、腸泌素 (GLP-1 receptor agonist)、排糖藥 (SGLT2 inhibitor),沒有停藥的話就無法知道是否有緩解。但是也不需要為了知道有沒有緩解而刻意停藥。
有些藥物可能影響血糖,但不是公認的降血糖藥,比如減重藥物,則不需要停藥。
以前的定義依血糖值分成部分緩解和完全緩解,學者們認為這樣對於政策制定、保險給付、疾病編碼造成模糊空間,把時間大於 5 年稱為長期緩解其實沒有客觀的證據支持。學者們認為用單一的血糖標準即可。
如果 HbA1c 沒有正確反應血糖,可用空腹血糖小於 126 mg/dL 或 eA1c 小於 6.5% 來替代。
HbA1c 在某些人可能低估或高估血糖平均值,可用空腹血糖取代。eA1c 則是用連續血糖監測 (CGM) 的血糖值,計算出 Estimated A1c。
HbA1c 的檢測,應該在介入之前,以及停用血糖藥和介入後至少隔 3 個月。
這項是對藥物以外的介入 (手術、生活型態改變) 對糖尿病緩解的研究方式提出建議。
糖尿病緩解是否有維持,應該至少每年追蹤一次,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篩檢也要繼續。
糖尿病的控制有遺蔭效應 (Legacy effect),發病初期把血糖控制好,對於十幾年後的併發症也會有幫助。血糖控制不好的話,則會顛倒過來,就算現在血糖正常了,併發症還是有可能發生。學者們建議針對併發症的篩檢要持續。
依此篇的定義,各種介入方式對於預後的影響,仍需要更多研究來探討。
目前的定義方式,對於併發症等預後的有什麼影響,要有更多研究之後才知道。
有沒有緩解重要嗎?
由於醫療端強調飲食控制和運動對糖尿病的幫助,糖尿病的診斷,似乎帶有病人都亂吃東西、不愛運動的負面印象。其實第 2 型糖尿病的成因複雜,很多因素不是個人可以掌控的。
有些病人因為「西藥傷身」的錯誤觀念,把控制糖尿病的目標放在有沒有吃藥、藥會不會吃太多,反而不是很注意血糖的數值。
控制糖尿病的目的,是希望減少日後發生慢性併發症的風險。血糖不管是透過降血糖藥才控制好,還是單純透過飲食和運動就控制好,都可以減少併發症。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像腸泌素和排尿糖藥,對於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等,有額外的保護作用,不是單純透過控制血糖而來。
所以如果為了知道自己是否糖尿病有緩解而停藥,除了沒有必要,也可能因此少了藥物對心腎的額外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