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篇報導糖尿病治療新科技的文章:
中時電子報:患者福音!糖尿病未來不用打針了
其實文章來源是從生物谷的網站,報導還在研發中的智慧型胰島素貼片,可以偵測血糖後自動釋放胰島素。生物谷的來源是期刊PNAS在一週前的文章。目前還在老鼠實驗階段。實際用到病人身上,不知道還要多久。
不過我要說的是中文報導裡的第一段:
全世界有超過3.87億的糖尿病患者,到2035年,預計糖尿病患者會高達5.92億。一型和二型糖尿病患者嘗試了各種方法,盡力將他們的血糖水準保持在可控範圍,他們定期手指採血或者是反覆地注射胰島素,這個過程是痛苦的,而且是不精確的。此外,如果注射錯誤劑量的胰島素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失明、截肢、甚至是糖尿病昏迷和死亡。
這段文字反應了一般民眾對於胰島素治療的印象,認為注射胰島素是非常疼痛的、麻煩的。還有很多人以為胰島素會導致洗腎等併發症。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
為什麼要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
人體的胰島素是由胰臟的貝他細胞(β cell)分泌,負責調控身體的血糖。糖尿病人(不管是哪一型)都存在胰島素分泌不足的問題。現在有許多的口服血糖藥物,經由各種不同的機轉,可以幫忙調控身體的血糖。
而胰島素治療,簡單的說就是直接把身體不足的胰島素,經由皮下注射的方式補充,可以說是最直接下降血糖的藥物。
人類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
目前市面上的胰島素,分為人類胰島素和比較新的胰島素類似物。
人類胰島素是經過實驗室中的細菌幫忙合成,結構跟人體自己分泌的胰島素一樣。新型胰島素類似物則有些許不同的胺基酸排列,可以讓胰島素作用的時間更快或更長。
低血糖,可以避免、可以處理
胰島素,跟一般的藥物一樣,當然有一些可能的副作用,但是不是文章中寫的。胰島素最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是低血糖。因為外來注射的胰島素,不會知道身體需要多少劑量。如果注射的劑量過多、或者病人吃的食物太少,胰島素劑量超過身體所需,就可能發生血糖過低。
只要注意調整劑量和規律飲食,就可以避免發生低血糖。
糖尿病控制不良的併發症,不是胰島素造成
失明、截肢、昏迷、腎臟衰竭需要洗腎,是糖尿病沒有控制好的併發症。如果及早使用胰島素把血糖控制好,反而能減少這些併發症的發生。
有太多人把糖尿病控制不良、不得不使用胰島素來治療的人,當成是打了胰島素之後才發生這些併發症,都是「倒果為因」了。
現有的胰島素都還是需要皮下注射,的確會讓生活有一點不方便。但是新型的胰島素類似物,都有攜帶方便的筆型注射器,只要在前端裝上針頭就可以使用。
筆針的針頭非常細小,跟一般抽血和測血糖的針頭不一樣,只有4毫米長而已。實際使用的病人,幾乎都不覺得注射時有痛感。
胰島素依照作用時間長短,需要注射的次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最簡單的是一天只打一次,甚至不用跟吃飯時間相連。
太晚使用胰島素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的胰島素分泌能力,會隨著患病時間慢慢衰退。很多病人因為錯誤的胰島素觀念,不願意及早使用胰島素,硬是要等到口服藥都無效了才開始打胰島素,其實都拖得太晚。希望在這個資訊傳播快速、知識取得容易的網路時代,不要再讓錯誤的觀念繼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