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隔多久追蹤骨密度檢查?

作者:劉漢文


診斷骨質疏鬆症時,骨密度的測定是以雙能量 X 光吸收儀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縮寫成 DXA) 當標準。

臨床上看過有人做過一次骨密度檢測後,治療了五年以上都沒有再做過骨密度。也有骨密度正常的人,每年都自費做骨密度檢查。

到底多久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下整理不同醫學會的建議:


北美停經學會 (NAMS)


2010 年停經婦女骨鬆治療指引

  • 可以在治療後,間隔 1~2 年做骨密度。如果骨密度穩定,再重複做骨密度就沒什麼用處。
  • 沒有治療的停經後婦女,過 2~5 年才需要再做骨密度。


美國骨鬆基金會 (NOF) 


2014 年骨鬆臨床指引

  • 藥物治療 1~2 年後做骨密度,之後每二年做一次。特殊情況下,可能需要更頻繁檢測。
  • 沒有危險因子的人,和一開始骨密度 T 值正常或稍低的人,可以拉長追蹤間隔。


國際臨床骨密檢測學會 (ISCD) 


2015 年成人治療共識

  • 骨密顧檢測的間隔,應視各別病人臨床狀況決定,起始治療、或治療改變 1 年後都屬恰當。藥物療效確定後,可以拉長檢測間隔。
  • 骨質快速流失的疾病,如類固醇治療時,可以更頻繁檢測。


中華民國骨鬆學會 (TOA)


2015 年台灣骨鬆防治共識及指引

  • 未接受積極治療者,不建議在一年內重複測量骨密度 (除類固醇引起的骨鬆),一般建議二年後追蹤即可。
  • 藥物平均要一年以上才能看到骨折減少的效果,所以用藥持續一年以上、最好兩年,才再做骨密度評估治療效果。


美國內分泌學會 (AACE) 


2016 年停經婦女骨鬆治療指引

  • 治療後每 1~2 年做 DXA,直到骨密度穩定。持續每 1~2 年做 DXA,或看臨床情況減少頻率。


追蹤之後如何比較?


DXA 檢測骨密度的機器不是完美,就算操作步驟、身體擺位都相同,測出來的骨密度也會稍微不同。所以比較前後 DXA 骨密度檢測的結果時,除了確定身體部位、擺位正確,還要看骨密度的變化。要超過機器的「最小有意義變化量」(Least significant change,縮寫 LSC),骨密度才算真的不同。

按照 2015 年國際臨床骨密檢測學會 (ISCD) 的共識,追蹤的 DXA 骨密度報告,一定要寫出機器的 LSC,和前後骨密度測定是否有顯著變化。


一般建議二年,穩定後可更久


藥物治療後,骨折風險的減少,比看到骨密度的改變還快。骨密度在治療後有增加,代表藥物反應很好,應該持續治療。如果骨密度不升反降,也不用灰心,因為如果沒治療,骨密度可能減少的更多。

那這樣為啥要做?反正不管怎樣都要繼續用藥!

其實追蹤的目的,還包含找出藥物治療後,骨密度繼續大幅下降的人,可能是次發性骨鬆,應該要再評估一次骨鬆原因和治療選擇。

在更好的追蹤工具形成標準之前,可以先照台灣的骨鬆學會的指引,一般病人治療二年再追蹤,穩定的話就拉長間隔。高風險病人、類固醇用藥者,可縮短成一年追蹤。

(目前健保的骨密度檢測,限定高風險病人和骨鬆追蹤治療的婦女,且要間隔一年以上,只給付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