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生酮飲食與酮酸中毒

作者:劉漢文


最近常佔據新聞版面的生酮飲食,是極低量碳水化合物、高油脂的飲食法,讓身體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並因此產生酮體。

生酮飲食不是新的發明,從 1920 年開始,生酮飲食就是癲癇孩童的一種治療方式。因為有減重的效果,近幾年在全世界都非常流行。

但是酮體是酸性,如果酮體太多,在特殊狀況下,有可能造成酸血症,或叫「酮酸中毒」。特殊狀況中最常見的,是缺乏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酮酸中毒。

脂肪酸代謝和酮體生成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考之前寫的《DKA 和 HHS 的致病機轉》

那沒有糖尿病的人,有可能因為生酮飲食、或低碳水飲食,而發生酮酸中毒嗎?

答案:有可能!

從文獻中的報告看來,發生機會很低,但不是沒有。以下把找到的文獻,做簡單的介紹。


Case 1


2006 年 Lancet,40 歲的白人女性,BMI 是非常胖的 41.6 kg/m2,沒有糖尿病。嚴格執行低碳水的阿金飲食一個月,還搭配阿金飲食建議的維他命補充品。

病人每天用試紙檢驗尿液,確定有酮體反應。一個月下來,體重減少約 9 公斤。

來院前五天,開始越來越喘,合併噁心、嘔吐。在急診室的抽血結果是代謝性酸中毒,血中酮體 β-hydroxybutyrate 濃度 390 μg/ml (正常值 0-44 μg/ml)。血糖、乳酸等其他指數都正常。

病人在加護病房治療四天後出院。


Case 2


2006 年 NEJM,51 歲白人女性,沒有糖尿病。原本體重 72.7 公斤,BMI 是 26.7 kg/m2。低碳水飲食後,體重減到 58.1 公斤,BMI 21.7 kg/m2

病人嚴格執行低碳水飲食,每天碳水化合物常常在 20 克以下。四年下來,有四次因為嘔吐就醫。每次都是酮酸中毒。

病人恢復正常的碳水化合物份量後,就沒有再發生酮酸中毒。


Case 3


2008 年 JMCR,31 歲白人男性,以前沒有糖尿病。來院時的體重 91 公斤,BMI 是 27.1 kg/m2

病人因為兩天的噁心、嘔吐、腹痛來就診。抽血結果顯示代謝性酸中毒,血糖 267 mg/dl,血中和尿中都有酮體反應。

因為抽血結果符合糖尿病酮酸中毒 (DKA) 的診斷標準,病人被當作 DKA,接受胰島素治療。不過在停掉胰島素之後,病人的血糖依然正常。糖化血色素是正常範圍的 5.1%,顯示病人原本沒有糖尿病。

原來病人在三週前開始 "South Beach Diet"(邁阿密飲食),是每天碳水化合物份量在 20 克以下的低碳水飲食。

病人幾乎所有碳水化合物都不吃,三個禮拜內體重減了 7.3 公斤。

出院後病人恢復正常飲食,兩年後 BMI 依然是 27 kg/m2,血糖也維持正常,沒有糖尿病。


Case 4


2014 年 JEM,42 歲的伊朗女性,沒有特殊病史。來院時的體重 63 公斤,BMI 是 25.6 kg/m2

病人因為嚴重的噁心、嘔吐就醫。抽血結果顯示代謝性酸中毒,血糖正常,尿中酮體呈強陽性。

病人在三天前開始 "Dukan Diet"(杜坎飲食),是低碳水、高蛋白的飲食法。

杜坎飲食分成四個階段:Attack、Cruise、Consolidation、Stabilisation。

第一階段的 Attack phase,進攻期,單純吃高蛋白食物,讓體重迅速下降。

病人才在 Attack phase,就酮酸中毒了。文獻的作者有提到,病人剛結束齋戒月不久。但是病人在齋戒月中,只有非連續的兩天有禁食,作者認為跟病人的酮酸中毒應該無關。

病人入院後接受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止吐劑治療,兩天後出院。


Case 5


2015 年 JMCR,32 歲的白人女性,沒有糖尿病,是還在給兒子哺乳的母親。

從 10 天前開始低碳高脂飲食,每天碳水化合物約 20 克以下,體重少了 4 公斤。

因為噁心、嘔吐、心悸、四肢抽筋就醫。抽血結果顯示代謝性酸中毒,血糖正常,血中酮體 7.1 mmol/l (正常值 0-0.5 mmo/l)。

病人在住院中接受輸液補充葡萄糖、小劑量的胰島素,三天後出院。

雖然提到這個案例,但「哺乳」算特殊狀況,跟一般人的低碳水飲食不同。因為母親要產生乳汁,需要更多的熱量和碳水化合物,如果攝取的熱量太低、或碳水太少,就可以發生酮酸中毒。

哺乳與酮酸中毒,在文獻中有不少報告,又叫 "Bovine ketoacidosis"。


機會低,但不是沒有


提倡生酮、低碳飲食的人,認為發生酮酸中毒的機會非常低。

但是以癲癇孩童接受生酮飲食的統計,生酮飲食 2 週到 2 年時間的併發症,有 2% 的機會發生酸血症。(其他還有腎臟結石 3-5%、反覆感染 2%、高尿酸血症 2%、低血鈣 2%、高膽固醇血症 29-59% 等。)

搜尋成人的文獻,陸續也有以上的個案報告,而且都是原本沒有糖尿病的人。

所以,執行生酮飲食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建議還是先跟醫療團隊討論!


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飽和脂肪與壞膽固醇

作者:劉漢文


先解釋「壞膽固醇」


人體內的膽固醇,由親水性的脂蛋白攜帶,才能溶於血漿,隨著血液循環各器官。其中低密度脂蛋白 (LDL) 所帶的膽固醇比例最多。

LDL 顆粒如果進入血管內皮,會引起發炎反應,形成動脈硬化,所以低密度脂蛋白上的膽固醇 (LDL-C) 稱為壞的膽固醇。

攝取飽和脂肪,會增加血中的 LDL-C。目前各國的心臟學會、糖尿病學會等,都建議飽和脂肪的攝取要限量。美國的 2015-2020 飲食指引,建議一般人的飽和脂肪攝取在每日總熱量 10% 以下。


LDL 顆粒分大和小


有些人不同意限制飽和脂肪。除了糖的攝取影響心血管疾病更大(目前各種飲食指引中已建議限量),有一些臨床試驗,發現飽和脂肪增加的是大顆的 LDL 顆粒。

由於檢驗方式較困難,平常大家抽血驗的是 LDL-C 濃度,不是 LDL 顆粒的數目或大小。

LDL 顆粒,可以分為大顆 (large-buoyant) 和小顆 (small-dense)。

會侵入血管壁造成發炎反應和動脈硬化的是小顆的 LDL。

但是飽和脂肪增加大顆 LDL 顆粒的理論,在臨床試驗的結果並不一致。今年二月的一篇研究結果就不是這樣。


比較 21% 和 9% 飽和脂肪


這是二月份 PLOS ONE 的文章。研究團隊找了總共 54 個健康成人(女性要停經後),沒有吸菸、糖尿病等慢性病。而且血脂的分布,要屬於 LDL 顆粒較小的類型 (phenotype B)。

實驗對象先經過三週相同的飲食,再隨機分派成兩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 (35%)、蛋白質 (25%)、脂肪 (40%) 的比例都一樣。高飽和脂肪組,飽和脂肪佔 21%。低飽和脂肪組,飽和脂肪佔 9%,以單元不飽和脂肪取代。

飽和脂肪的來源,以乳製品為主。多元不飽和脂肪,兩組分別是 7% 和 6%。


高飽和脂肪,增加 LDL-C


三週後,高飽和脂肪組的總膽固醇增加了 11%,LDL-C 增加了 16.7%。在低飽和脂肪組,分別減少了 5.7% 和 8.7%,都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也就是好的膽固醇,在兩組都增加了 2.8%,不過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LDL 顆粒,大跟小都增加



分析 LDL 顆粒的變化,雖然 very small 的 LDL 有減少,可是高飽和脂肪組的小顆 LDL 也增加了。

低飽和脂肪組,小顆 LDL 減少了 20.8%。

HDL 顆粒的變化,都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對飽和脂肪的反應可能不同


本來研究團隊的假設,是大顆 LDL 增加,小顆 LDL 不會增加,結果不如預期。

作者推測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些人本來都是 phenotype B 的人。有可能飽和脂肪對這種人的影響,跟 phenotype A (LDL 顆粒原本就較大)的人不一樣。

這是時間僅三週、人數不多的實驗,沒辦法直接推論飽和脂肪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但是看之前數萬人的世代研究分析,以單元不飽和脂肪、多元不飽和脂肪、或全穀類碳水化合物,取代飽和脂肪,都可以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因此建議大家,飽和脂肪的攝取還是要小心!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芭蕾舞者的骨密度

作者:劉漢文


運動和體重,都跟骨密度有關。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尤其是荷重、高衝擊的運動。體重跟骨密度是正向關係,體重過輕是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一般人都應該要有充足的運動,和維持正常的體重,來確保骨頭健康。

如果是專業運動員,運動和體重的影響,跟一般人相同嗎?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芭蕾舞者。芭蕾舞者的運動和練習時間很長,但為了更好的表現,可能要維持較輕的體重。

有學者為了知道芭蕾舞者的骨密度,就找了芭蕾舞學校裡的學生、芭蕾舞團裡的專業舞者,跟一般的中小學生、大學生,比較兩組的差異。


平均體重少 10 公斤


平均年齡 13.5 歲的芭蕾舞學生,女生和男生的體重都比普通學校的對照組少了 10 公斤。少的都是脂肪組織,分別少了 9 公斤和 8 公斤。

平均年齡 28 歲的女性專業芭蕾舞者,體重比普通大學生少了 9.2 公斤,身體質量指數 (BMI) 平均 18.8 kg/m2(BMI 小於 18.5 就算體重過輕)。其中肌肉組織多 2 公斤,脂肪組織少 10 公斤。

平均年齡 27 歲的男性專業芭蕾舞者,體重比普通大學生少了 6 公斤,BMI 平均 22.7 kg/m2。其中肌肉組織差不多,但脂肪組織少了 4 公斤。


初經年齡較晚


女生的初經年齡,芭蕾舞學生比普通學生晚了 18 個月,專業舞者晚了 2 年。

這不代表跳舞讓初經年齡延後,有可能是芭蕾舞學校在入學挑學生時,選較瘦小的女生,才會出現這樣的統計結果。


芭蕾舞學生的骨密度較低


校正過各項變數後(性發展階段、初經年齡、熱量攝取等),芭蕾舞學生的脊椎、前臂、髖部的骨密度都比普通學生低。女性專業舞者的骨密度在髖部比較高,在前臂比較低。男性專業舞者的骨密度在脊椎和髖部都比較高。

依國際臨床骨密度檢測學會 (ISCD) 的定義,骨密度跟同年齡、性別的資料庫比較出的 Z 值,小於或等於 -2.0 是「低於同齡的預期值」。芭蕾舞學校的女學生,有 16.4% 符合這個診斷,比普通學生的 5.5% 高了很多。


骨折風險還未知


這個研究的調查結果,只能評估骨密度的差異而已,沒辦法知道骨折的風險。但是芭蕾舞學生的初經年齡晚、骨密度又偏低,可能使成年的巔峰骨量也較低,對於年老之後的骨折風險可能是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