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維生素 D 的濃度標準怎麼訂的?

作者:劉漢文


維生素 D 在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治療,佔有很重要的角色。皮膚曬太陽產生的維生素 D,會先在肝臟轉換成 25-hydroxyvitamin,縮寫成 25(OH)D。再由腎臟轉換成 1,25-dihydroxyvitamin D,縮寫成 1,25(OH)2D。1,25(OH)2D 才是活性的維生素 D。

因為 25(OH)D 在體內的半衰期有三個禮拜,是穩定的供給指標。所以目前評估一個人的維生素 D 是否足夠,是檢測血中的 25(OH)D 濃度。現在美國和台灣的骨鬆治療,建議血中 25(OH)D 的濃度,要在 30 ng/ml 以上。訂在這個數字,主要是三個原因:

  • 健康人的統計發現,血中 25(OH)D 濃度在 30 ng/ml 以上,血中副甲狀腺濃度會維持平穩。若比 30 mg/dl 低,副甲狀腺濃度就開始越來越高。
  • 有研究發現 25(OH)D 濃度在 30 ng/ml 以上,再額外補充維生素 D,也不會讓 1,25(OH)2D 的濃度上升。表示 30 ng/ml 已經符合身體所需。
  • 有研究發現 25(OH)D 濃度在 30 ng/ml 以上,可以讓小腸吸收鈣質的量最大。

要注意的是,濃度 30 ng/ml 眾多人口的平均值。單一個體維持副甲狀腺素平穩的 25(OH)D 濃度,可能比 30 ng/ml 高或是低。在更好的評估方式出現之前,臨床上先用 25(OH)D 濃度 30 ng/ml 來當作指標。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冬至,湯圓熱量表

作者:劉漢文


前天冬至,看到臉書上有湯圓的文章,想說可以把各種湯圓的熱量都標出來,就做了上面這張圖表。沒想到還滿受歡迎的,跟前輩游能俊醫師的訪問一起登在聯合新聞網:哪種湯圓最「肥」?這張圖讓你秒懂

上新聞對小弟來說還算很新鮮,這篇網誌紀錄一下做這張圖的想法。


簡化


省略了湯圓的不同成分,只標示熱量而已。而且很少人湯圓只吃一顆,就直接做成兩顆的熱量。當然,這樣不太科學,小湯圓又變成十顆,但是比較好記「兩顆大湯圓熱量等於半碗飯」!


圖示


本來有半碗飯的圖示,但是這樣就有一個圖示不是湯圓。而且不是每一種湯圓都剛好等於半碗飯,標出來「0.4 碗」、「0.5 碗」就太雜了。最後決定放一碗白飯的熱量在旁邊,讓讀者對兩顆湯圓和一碗飯的熱量差距有個底。


顏色


大湯圓的外觀實際上是白色,可是做成圖表有點單調,所以把湯圓變成印象中這些內餡的顏色。想要畫面有溫暖的感覺,所以顏色都有點粉粉的。


字型


思源柔黑體。我對字型沒深入研究,不過這個柔黑體看起來可愛、帶點日本風,也比黑體溫柔些。白飯的「280 大卡」的數字,大小比中文大一點,這樣長度和高度比較平均。湯圓的熱量是重點,所以數字放的特別大。


製作


整張圖都用微軟的 PowerPoint 製作,湯圓圖案是有邊框的橢圓。在 4K 解析度下全螢幕截圖,再把寬度縮成 2048 像素,這樣在臉書上的圖片顯示品質比較好。


名字


我的名字搜尋框本來都放在圖片右下角,但是這張放右下角會比較擠,就改到左下角。我昨天把放大鏡換到名字左邊,現在覺得放大鏡應該維持在名字右邊比較順眼。


版本


這張圖其實是第二版,第一版的上排湯圓太靠邊界,而且綠茶口味的熱量寫錯,發佈過一個小時我才越看越怪。因為臉書不能直接更新圖片,只好刪掉重發。如果我先放在網誌,要更新圖片就簡單多了。這也再一次提醒自己,發文前務必確定內容正確。

臉書貼文如下,要吃湯圓的時候都可以看一下喔!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甲狀腺在哪裡?

作者:劉漢文


門診常有人在健康檢查時發現甲狀腺腫大、或親朋好友說脖子腫腫的、或自己摸到脖子有腫塊。雖然甲狀腺腫大不少見,但是很多被說甲狀腺腫大的人,觸診起來明明就很正常。或者脖子腫塊的位置,跟甲狀腺實在差太多,應該看其他科別更適合。



比如上圖這種偏瘦的女生,頸部最明顯的左右兩塊,是胸鎖乳突肌。胸鎖乳突肌從耳朵後方連接到胸骨和鎖骨,是頸部最粗大的肌肉。瘦的女生、或者肌肉強壯的男性,這兩條肌肉會很明顯,常被誤認為甲狀腺腫大。


甲狀腺的位置



甲狀腺可以分成左右兩葉,中間由峽部連接,左右兩葉包著氣管。甲狀腺的位置,可以先從甲狀軟骨開始定位。頸部最突出的軟骨,或者男性的喉結,就是甲狀軟骨。

但是甲狀腺不在甲狀軟骨上,不要被甲狀軟骨的名字誤導了!

從甲狀軟骨往下一點點,摸到的第二個突起就是環狀軟骨。甲狀腺的峽部就在環狀軟骨下方,從這個位置往左右延伸,就是左葉和右葉的甲狀腺。峽部下方摸起來硬硬的,是氣管的軟骨。


甲狀腺的大小


正常甲狀腺的峽部,大約 0.5 公分厚,寬度約 2 公分,高度 1 至 2 公分。左右兩葉各自的大小,厚度和寬度約 2 至 2.5 公分(指的是最長徑),長度約 4 公分。

簡單的說,單側甲狀腺大小,約等於大拇指的最後一節。


會被誤認是甲狀腺的構造


胸鎖乳突肌:頸部最粗大的肌肉。甲狀腺在這兩條肌肉下面,更靠近氣管。
甲狀軟骨:頸部最明顯的、硬硬的甲狀軟骨,不是甲狀腺,不要被名字騙了!
氣管:環狀軟骨再往下方,摸起來硬硬的,是氣管的軟骨。瘦的人比較明顯。
淋巴結:有些人會以為是甲狀腺結節。在下巴附近、脖子後面、兩條胸鎖乳突肌外側、兩邊鎖骨上方等處,摸到的小腫塊通常是頸部的淋巴結。淋巴結腫大,如果還會痛,常是感染發炎引起的,過一、兩週會自己變小。不痛的淋巴結腫大,可能比較有問題。建議看血液腫瘤科更洽當。


頸部的解剖構造很複雜,甲狀腺的觸診檢查也不簡單。當初專科醫師訓練時,我也是不斷練習、比對超音波影像才能熟悉。

這篇文章簡單介紹甲狀腺的位置,希望能減少一些誤以為甲狀腺腫大而擔心的人。其他跟甲狀腺離很遠的問題,可以先找家醫科醫師幫忙釐清。或者耳鼻喉科、血液腫瘤科等更適合的專科醫師協助。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我需要骨鬆藥物治療嗎?(配音版)

作者:劉漢文


如果確定有骨質疏鬆症,有需要藥物治療嗎?

上一部骨鬆的影片,是要給醫院「醫病共享決策」當解說工具。

有人建議加上配音、多一點圖片、速度慢一點。所以從善如流,順便加一點內容,片長變成 4 分 23 秒。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Statin藥物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

作者:劉漢文


美國的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USPSTF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更新了 2022 年 Statin (史達汀類藥物)做成人心血管疾病初級預防的建議聲明

2022 年的建議跟 2016 年的幾乎一樣,但是 Statin 藥物的建議都變成是中等強度。這篇把表格更新,以下原本在 2016 年寫的內容,僅小幅更新藥物強度。

這裡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含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holesterol) 大於 130 mg/dl 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holesterol) 小於 40 mg/dl、糖尿病、高血壓、抽菸。

10 年心血管疾病風險,是以 2013 年 ACC/AHA(美國心臟科學會)的風險評估公式計算。


為什麼是 40-75 歲成人?


大部分膽固醇的臨床試驗,對象都是 40-75 歲的成人,所以證據最充分。21-39 歲成人,沒有足夠的臨床試驗證據,來評估篩檢或治療的益處。USPSTF 建議醫師可以自己決定是否篩檢或治療。比如有高膽固醇血症家族史的人,篩檢和治療就很合理。

76 歲以上成人,因為大部分都不包含在臨床試驗的對象中,所以沒有足夠證據來評估使用 Statin 的好處或壞處,只好做一個「沒有建議」的建議。


為什麼是 2013 ACA/AHA 的風險公式?


2013 ACA/AHA 的 10 年風險評估公式,評估的風險包含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缺血性腦中風、和中風相關死亡。是唯一以美國族群為主的風險評估工具、且有其他也是美國人為主的研究驗證。雖然有人認為此公式會高估某些族群的風險,但 USPSTF 認為這是目前最適合美國族群的計算工具。



危險因子和 10 年風險都要看?


因為臨床試驗都沒有用計算得到的風險來當收案條件,幾乎都是以一個以上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來收案。

從臨床試驗的結果看來,Statin 藥物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好處,跟試驗對象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從 Statin 藥物治療得到好處的證據越充分。

所以一個以上危險因子和 10 年風險大於 10% 者,建議等級是 B,建議提供治療。而 10 年風險只有 7.5%-10% 者,建議等級是 C,建議個別化考量病人是否要治療。

個別化考量,就要用「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的方式,跟病人一起討論用藥好處和副作用,以及能否接受長期用藥。


如果無危險因子、但 10 年風險高呢?


2013 ACA/AHA 的 10 年風險評估公式,受年齡的影響很大。只要年紀夠大,10 年風險就可能大於 10%。但是沒有臨床試驗是找年紀大、又沒有危險因子的人,所以沒有足夠證據。USPSTF 建議也是用「醫病共享決策」來看是否用藥。


為什麼是中等劑量?


雖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下降幅度越大,減少的心血管事件越多,但是 LDL-C 的降幅,跟 Statin 劑量、以及病人對藥物的反應都有關。大部分的臨床研究,都是用中等劑量的 Statin 藥物。




要看 LDL-C 降多低嗎?


沒有臨床試驗比較 LDL-C 降多低、跟使用固定劑量 Statin 的差異。所以也是沒有足夠證據。


藥物副作用


因為初級預防的臨床試驗,幾乎都是用低和中等劑量的 Statin,所以關於藥物副作用的說明,也是指低和中等劑量。

低和中等劑量 Statin,沒有相關的嚴重副作用,如癌症、嚴重的肝指數上升、嚴重的肌肉受損等。

服用 Statin 藥物後,肌肉疼痛是常見的副作用。但是跟安慰劑比較的臨床試驗,其實沒有發現明確的因果關係。

Statin 藥物,在「高劑量」的初級預防臨床試驗中,發現會小幅增加糖尿病的發生機會。但是在這項試驗中發生糖尿病的,都是原本就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糖尿病危險因子的人。


失智症、阿茲罕默症?


關於認知功能的影響,證據相對缺乏,但 USPSTF 沒有發現 Statin 會降低認知功能的證據。近期有系統性回顧的研究,認為 Statin 藥物跟阿茲罕默症或失智症都沒有關連。


例外:LDL-C 大於 190 mg/dl


這類病人如果沒有危險因子、就算 10 年風險公式不高,還是應該治療。臨床試驗都排除 LDL-C 大於 190 mg/dl 的對象,但是這種非常高 LDL-C 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高,理論上 Statin 治療得到的好處很大。


注意:76 歲以上不用停藥


76 歲以上,沒有心血管疾病者,沒有足夠證據做建議,是指「開始」用 Statin 藥物。如果原本就在吃 Statin 治療的,不需要停藥。


多久評估一次?


年齡在 40-75 歲之間,要定期評估危險因子、驗 HDL-C、LDL-C,才知道要不要用藥。根據其他的治療指引和專家意見,USPSTF 認為每年評估血壓、是否抽菸,每 5 年檢查一次膽固醇。如果覺得風險較高,也可以縮短追蹤的時間。


健保給付規定


回過頭來看目前的健保給付規定,還是以 LDL-C 的數值當作治療目標。因為以前還規定要用「最小有效劑量」,加上國人都認為用藥劑量越少越好,所以很多人兩、三天才吃一次藥,是比低劑量還要少的「極低劑量」 Statin。

如果看糖尿病病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臨床指引,也還是以 LDL-C 的數值當作治療目標,但是內文已經加上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依病人整體風險建議 Statin 劑量。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劑量比較大,40 歲以上糖尿病病患建議中等劑量;有高血壓、抽菸等額外的危險因子,建議高劑量。

這篇只是整理 USPSTF 建議的內文細節,臨床上還是先照健保給付規定用藥。如果病人服用非常小劑量的 Statin,也許可以「醫病共享決策」來討論劑量是否太小。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美國的甲狀腺素濫用問題

作者:劉漢文

Medscape 新聞看到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的文章,探討甲狀腺素在美國和英國可能過度使用的問題。

美國的甲狀腺素處方數,從 2007 年的九千七百萬次,增加到 2014 年的一億兩千萬,是處方最多的藥物。在英國也是處方第三多的藥物。


需補充甲狀腺素的疾病


臨床上會需要甲狀腺素補充的常見狀況有:

  • 甲狀腺功能不足:先天性疾病、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甲狀腺亢進開刀或放射碘治療等原因,讓血中甲狀腺素 (Free T4) 偏低、甲狀腺刺激素 (TSH) 偏高。
  • 甲狀腺癌術後:甲狀腺全切除、放射碘治療後,一方面補充甲狀腺素,一方面把血中甲狀腺刺激素壓低,來減少復發機會。
  • 孕婦:懷孕婦女的碘和甲狀腺素的需要量變大,有的婦女可能需要補充甲狀腺素。《為什麼孕婦更容易缺乏碘?》
  •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不足:血中甲狀腺素濃度正常,但甲狀腺刺激素已經偏高,在某些族群會建議補充甲狀腺素。

甲狀腺功能不足的盛行率低、發生率穩定,所以甲狀腺素處方這麼多就有點奇怪。其中部分原因,跟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變多、以及孕婦補充甲狀腺素有關。但作者認為,還跟美國甲狀腺協會和臨床內分泌學會的建議有關。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不足


美國甲狀腺協會建議,甲狀腺刺激素超過 10 mIU/L,或介於正常值上限和 10 mIU/L 之間,但是有甲狀腺低下症狀、或甲狀腺球蛋白抗體陽性、或有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心衰竭的人,應該考慮補充甲狀腺素。

作者認為,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不足的病人,補充甲狀腺素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研究證據薄弱。這樣建議之後,很多人開始接受甲狀腺素補充。除了藥費增加,還要定期抽血追蹤甲狀腺功能。


TSH 偏高,六成自己恢復正常


研究發現,血中甲狀腺刺激素在正常值上限和 10 mIU/L 之間,62% 的人不用任何治療就回到正常。另外一篇英國的研究發現,三分之一的人只因為一次甲狀腺刺激素偏高,就開始補充甲狀腺素。

而且年紀大的人,甲狀腺刺激素可能都會偏高,正常值上限可以放寬到 7.5 mIU/L 或 8.5 mIU/L,而不是用一般人的 5.5 mIU/L。

甲狀腺功能不足的症狀,大部分沒有特異性。皮膚乾燥、掉髮、便秘、肌肉痠痛、容易疲勞、月經不規則、體重增加等。統計起來,如果有以上其中一種症狀,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機率大概是 10% 而已。但是有 20 至 25% 的人,甲狀腺功能正常,卻可以有以上一種或兩種症狀。

所以,沒辦法只看症狀,來決定要不要補充甲狀腺素。但是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不足,補充甲狀腺素之後能否改善症狀,目前又沒有充分研究證據支持。

現在大部分的做法是,醫師和病人討論後,試試看補充一陣子。如果症狀有改善,就繼續用;沒改善,就不用補。


台灣的狀況


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前,我壓根沒想到甲狀腺素竟然可以登上處方最多的藥物榜首!查一下健保署的藥品使用量分析,甲狀腺素在 104 年的醫令申報數量統計,100 微克的排在第 88 名,50 微克的在第 138 名。

第一名是糖尿病用藥 metformin,申報數量四億三千萬顆。甲狀腺素兩種劑型加起來是五千七百萬顆。


雖然用量每年成長,但是跟其他藥品比起來,應該沒有處方過多的問題。

不過看門診的時候,還是會遇到病人因為一次甲狀腺刺激素偏高,就開始補充甲狀腺素了。

建議:
  • 年紀大的病人 (65 歲以上),甲狀腺刺激素正常值可以放寬到 7.5-8.5 mIU/L。
  • 甲狀腺素正常,只有一次甲狀腺刺激素偏高,最好 3 個月後再驗一次甲狀腺功能,才考慮補充甲狀腺素。
  • 記得驗甲狀腺功能的時候,必選甲狀腺刺激素 (TSH),可以的話就同時驗游離甲狀腺素 (Free T4),這樣最容易判斷甲狀腺功能。不要只驗 Total T4 或 T3 喔!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的篩檢建議)

作者:劉漢文


每年的 11 月 14 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上圖是 2016 年 Google 特別製作了班廷醫師的 Doodle 圖,紀念班廷醫師 125 歲誕辰。

班廷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於 1891 年 11 月 14 日出生於加拿大。他和學生 Charles Herbert Best 在 1921 年發現胰島素,在 1923 年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不過獎是頒給班廷醫師和實驗室主任 John MacLeod,這中間的故事,要看白映俞和劉育志醫師寫的《藏在尿液裡的惡魔》


國際糖尿病聯盟在每年的世界糖尿病日,都有一個主題活動,包含併發症的篩檢、糖尿病與女性等。2018 年是糖尿病與家庭,相關內容可看國健署的新聞稿「2018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開跑~「家友」打氣 分齡控糖一起來」。

全球在 2015 年的統計,有四億多人罹患糖尿病。人數很多、很嚇人,但其中還有將近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有糖尿病!

如果不知道已經罹患糖尿病,或者糖尿病沒有控制,就很可能再發生腎臟、眼睛等併發症。


糖尿病篩檢


台灣的 2018 年糖尿病治療指引,對於成人的糖尿病篩檢建議如下:

一、利用國健署的成人健康檢查,40 歲以上,每 3 年篩檢 1 次。65 歲以上,每年篩檢 1 次。

二、台灣糖尿病風險評估公式,顯示為極高風險者,每年篩檢。中或高風險者,至少每 3 年篩檢 1 次。(可由醫師從糖尿病學會的網頁計算)

三、符合下列 A 或 B 情況,也建議篩檢:

A. 符合下列兩個或以上危險因子者,建議篩檢。篩檢正常,至少每 3 年再檢測 1 次。
  • 身體質量指數在 24 kg/m2 以上、或男性腰圍大於 90 公分、女性腰圍大於 80 公分。
  • 一等親人罹患糖尿病。
  • 曾罹患心血管疾病。
  • 高血壓 (140/90 mmHg 以上) 或正接受高血壓治療。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 35 mg/dl 或三酸甘油脂大於 250 mg/dl。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婦女。
  • 曾診斷為姙娠糖尿病的婦女。
  • 缺乏運動。
  • 臨床上有胰島素阻抗的症狀 (例如:重度肥胖、黑色棘皮症)。
B. 曾檢查為葡萄糖失態、空腹血糖偏高、或糖化血色素 5.7% 以上者,建議每年篩檢。

糖尿病如何診斷,可參考以前的文章《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診斷》。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第一次自製名片就上手

作者:劉漢文


緣由


在醫院工作好幾年,幾乎沒有需要用到名片的時候。幾個月前有機會跟不同領域的人吃飯,公司的董事長遞名片給醫師們,在場的醫師沒有人身上有自己的名片。這才覺得還是要印名片,該跟別人交換名片時才不會失禮。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醫院的名片範本。但是上過新思惟簡報課、做投影片要簡單清爽、表格要整整齊齊、文章斷句和標點符號都要統一的人,看到這種範本能接受嗎?


所以就 google 了自製名片,網路上已經有很多廠商可以做。我的需求是能夠印自己做的檔案。最後是在 YouPrint 印,因為他們網站上的說明事項很清楚,而且還有名片的版型可以下載。用網站上的版型檔案製作,就不用煩惱檔案尺寸要設多少。


網站上的版型包含一般的 JPG 圖檔和 Photoshop 用的 PSD 檔。因為我有訂 Adobe 的攝影方案,所以就用 Photoshop 來做。已經很久沒用 Photoshop,剛開始花了一點時間熟悉介面,還要 google 才知道怎麼改變圖示大小。Photoshop 的特色是每個項目都是一個圖層,我總共做了 15 個圖層。



排版考量


下圖是排版時考量的地方。
  • 上下左右的邊界、文字和邊界的距離盡量對齊(結果現在真的劃線來看,也沒有對的很齊啦 XD...)。
  • 字型和大小在不同區域不一樣,是因為在深色底圖的字看起來比較細,所以用較粗體。醫院的英文名稱字小一點,整句的長度才不會跟中文差太多。
  • 名片的字體大小,和做簡報的投影片不一樣,字小一點似乎比較有質感。6 pt 在名片上雖然小,但是非常清楚。
  • 電話、地址等用圖示表達,文字就省略,反面的英文版就跟正面一致。圖示風格要差不多,比如我盡量選空心線條組成。
  • QR code 如果內容多,圖示的黑點看起來就密密麻麻。所以我只放了網誌的網址。

完成後,依 YouPrint 網站的說明,轉檔成 PDF,再上傳到網站上即可。

印之前還要選擇紙樣。我對紙樣也沒有研究,看了網站上的說明後,選象牙卡 240g。象牙卡是不反光、表面有細微的紙漿紋路。


當初製作名片的目的,不是要給病人,所以字體小小的,也沒有門診時間表。沒有新穎的設計,而是希望質感類似一般商業公司的名片。

拿到成品後,的確是我想要的質感。唯一跟電腦圖檔有差異的,是深色底圖的字還是太細,字的邊緣會印的有些偏紅。

第一次製作名片的摘要到此,YouPrint 網站上的說明有更多細節,也想要自己做名片的人一定也要先去看看喲!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我需要骨鬆藥物治療嗎?

作者:劉漢文


骨質疏鬆症對健康的危害有多大?

如果確定有骨質疏鬆症,有需要藥物治療嗎?

這篇簡短的簡報影片幫大家說明!


影片中只列出常見的藥物。臨床上要使用哪一種藥物,還必須依個別病人的情況判斷喲!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糖尿病在懷孕時的變化

作者:劉漢文


門診有一個 31 歲的糖尿病病人,病史紀錄母親也有糖尿病。母親因為糖尿病腎病變做過腎臟移植,但是 49 歲就死於糖尿病酮酸中毒。


 1989 年「鋼木蘭」(Steel Magnolias)


他的母親剛好跟我上禮拜找糖尿病相關電影時,看到的故事很像。這部片是 1989 年的「鋼木蘭」(Steel Magnolias),年輕的茱莉亞羅勃茲演一個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Shelby,因為懷孕時腎臟功能惡化,從手上的動靜脈廔管做血液透析。Shelby 之後接受了腎臟移植,不過卻因為一次低血糖而腦死。

電影剛開始時,Shelby 因為低血糖冒冷汗、情緒暴怒。平常包包裡有放糖,但是剛好沒帶包包,只好先喝果汁。這段倒是演的比上一篇提到的兩部電影接近真實狀況。



懷孕時,胰島素需求先減後增


這個時候的 Shelby 還沒懷孕。不過第一型糖尿病在懷孕時,第一孕期的胰島素敏感度會變好,胰島素劑量通常會變少,低血糖發生的機會可能變高。但是隨著時間,胰島素阻抗又會增加,胰島素劑量也要加上去。等生產後,劑量又需要再減少。


懷孕時,腎臟和視網膜病變可能惡化


因為懷孕而讓腎臟功能變差,也是真實世界的狀況。懷孕時因為腎絲球過濾率增加,如果本來就有蛋白尿,在懷孕時蛋白尿就會變嚴重。腎功能比較差的病人,在懷孕時就可能會惡化,甚至到要需要做血液透析。


另一個可能在懷孕時惡化的,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惡化的原因可能是生長因子增加、心輸出量增加、高凝血狀態等。其中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惡化的機會最大。

原本就有視網膜病變的糖尿病患,突然把血糖控制很嚴格,也跟視網膜病變惡化有關。所以要更密切追蹤眼睛。


糖尿病學會的建議


美國糖尿病學會在 2017 年版的治療指引,將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糖尿病婦女的血糖目標統一。糖尿病的婦女計畫懷孕前,血糖盡量控制好,糖化血紅素最好在 6.5% 以下。懷孕後,只要不會太嚴重的低血糖,建議把空腹血糖控制在 95 mg/dl 以下,飯後 1 小時在 140 mg/dl 以下,飯後 2 小時在 120 mg/dl 以下。


懷孕前 3 個月內,做完整的眼科檢查。懷孕期間至少每 3 個月追蹤一次眼睛,直到產後 1 年。

把血壓控制好,也可以減少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和進展。

至於在懷孕時才有糖尿病的妊娠型糖尿病,發生視網膜病變的機會沒有比較高,就沒有建議要做眼睛檢查。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糖尿病在電影中的刻板印象

作者:劉漢文

最近幫學生上糖尿病的介紹,特別提到兩部跟糖尿病有關的電影。


1997 年的「空中監獄」(Con Air)


當年的熱門動作大片。跟尼可拉斯凱吉飾演的主角 Poe 一起搭飛機的獄友 Baby-O,是一個糖尿病患者。在飛機上因為醫藥箱被弄翻了,沒有辦法打胰島素,一度變得非常虛弱。等到 Poe 幫他找到空針、打了胰島素之後,才又恢復正常。

當年編劇可能是依一般人對糖尿病患的印象,來安排故事情節。其實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型糖尿病跟甜食無關


Poe 在監獄收到家人寄來的小蛋糕,說 Baby-O 很喜歡吃。這是一般人認為糖尿病都跟愛吃甜食有關的刻板印象。而且從後面的症狀看起來,Baby-O 應該是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跟自體免疫有關,不是愛吃甜食造成的。


高血糖還是低血糖?


Baby-O 在去機場的車上說他前一天晚上沒有打胰島素,在飛機上又沒有空針可以注射胰島素,應該會因為體內胰島素不足而變成高血糖。如果他是第一型糖尿病,還可能發生酮酸中毒。


但是 Baby-O 滿頭大汗,不是酮酸中毒常見的嚴重脫水,反而像低血糖。可是他虛弱到快不能動、意識卻很清楚,就不知道到底是編劇怎麼想的了。

之後 Poe 幫他拿到空針,Baby-O 打了一次胰島素後,就完全恢復正常,這也是比較像低血糖在補充糖分後迅速恢復的樣子。酮酸中毒的治療流程可以看下圖:


這麼複雜的治療過程,Baby-O 只要一次胰島素注射就搞定,只有電影裡才有囉!

電影中的胰島素,還是用玻璃小瓶(ampoule)裝的。現在的胰島素幾乎都是用有橡膠頭的管狀小瓶(vial)裝了。


2002 年的「顫慄空間」(Panic Room)


當年才 11 歲的「暮光女」克莉絲汀史都華演有糖尿病的小女孩 Sarah。以角色的年齡和體型,應該也是第一型糖尿病。

Sarah 跟茱蒂福斯特飾演的母親,躲到避難室之後,因為沒有食物而發生低血糖。手錶型的血糖偵測器顯示血糖只有 40 幾。因為一直沒有食物可以提升血糖,後來還引發了癲癇發作。

雖然低血糖到引發癲癇,Sarah 只有虛弱無力的樣子,意識一直都很清楚。在真實世界,應該是已經低血糖昏迷了。

母親一直叫 Sarah 要保持鎮定,對低血糖其實也沒有幫忙。


注射的是升糖素,不是胰島素


第一次看「戰慄空間」時,因為片中沒有特別說明她注射的藥物是什麼,還以為是胰島素。

但她打的升糖素。片中只有母親從冰箱拿急救包出來時,帶到一個畫面可以看到藥瓶上寫原文 "Glucagon"。但藥名在畫面上是倒的,要很注意才會看到。


升糖素的確是低血糖時的救命藥物,不過臨床上通常用在低血糖意識不清的病人。如果像 Sarah 意識這麼清楚,其實她只要吃到糖就能恢復,也不用花時間教壞人幫她注射升糖素了。

要小心的是,千萬不能以為 Sarah 是打胰島素。胰島素是降低血糖的,打了血糖變更低!


刻板印象


電影中的糖尿病患都很嚴重,好像一定要用到注射藥物。其實大部分的糖尿病病患,不管是用口服藥還是胰島素,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可以過得跟普通人一樣。

病人用到注射藥物,不管是胰島素還是其他種類,也不代表就是很嚴重的糖尿病。電影的角色設定,都加深了一般人的刻板印象。

這兩部電影剛好都是我在高中、大學時期,最常看電影的時候看的。近幾年好像比較少電影跟糖尿病有關。不知道是編劇們對糖尿病的認識增加,不覺得糖尿病跟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還是我最近電影看太少了!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秋葵可以治療糖尿病嗎?

作者:劉漢文


秋葵與糖尿病的網路文章非常多,但是很多都誇大了秋葵的好處,還夾雜了錯誤資訊。

秋葵治療糖尿病是無效的偏方?還是有其依據?這篇文章會回顧秋葵跟血糖的相關文獻。後面提到的各項實驗,都來自於網路上可搜尋到的生物醫學期刊。


黃秋葵


我們平常在吃的是秋葵 (Okra) 的嫩果。秋葵學名 Abelmoschus esculentus,依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的分類,是錦葵目錦葵科秋葵屬裡面的黃秋葵。

秋葵屬裡的另外兩種:剛毛黃蜀葵 (Abelmoschus manihot) 和香葵 (Abelmoschus moschatus),因為原本就是中草藥,現在也有很多糖尿病相關研究。

這裡只針對黃秋葵。


從印度來的糖尿病偏方?


印度學者寫的文章,印度的民族醫學把秋葵果實的汁液用來治療腹瀉、解尿疼痛、利尿等。秋葵的花、葉、種子、根,也有用途,但是就是沒有跟血糖相關的病症。

是土耳其的民間療法會泡製秋葵種子來治療糖尿病。


秋葵的近代研究


近代秋葵與血糖的研究,可以追朔到 1989 年日本學者從秋葵的嫩果和根部分離出黏液物質,注射到可以自由進食的老鼠體內。注射後 7 小時的老鼠,血糖只有控制組的 50% 至 70%。作者認為下降血糖的作用,是來自於黏液中的多醣類。


動物實驗:糖尿病鼠的血糖改善


2011 年有兩篇文章,都進一步用糖尿病鼠當實驗對象。

一篇是印度的研究,取秋葵的果皮和種子,分離乾燥、製成粉末,跟蒸餾水攪拌後給糖尿病鼠口服 100 mg/kg 和 200 mg/kg 劑量。一週後,服用秋葵的糖尿病鼠,血糖明顯的比控制組的低。而且 200 mg/kg 比 100 mg/kg 更明顯,到第四週時,血糖幾乎跟服用血糖藥物 glibenclamide 5 mg/kg 的糖尿病鼠一樣。

(糖尿病鼠 306 mg/dl,服用秋葵果皮 200 mg/kg 的糖尿病鼠血糖 101 mg/dl,服用種子 200 mg/kg 的糖尿病鼠血糖 109 mg/dl,服用血糖藥 glibenclamide 5 mg/kg 的糖尿病鼠血糖 87 mg/dl)

這篇研究也同時觀察肝功能指數 SGPT、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變化。結論是服用秋葵果皮或種子的糖尿病鼠,血糖、糖化血色素、SGPT、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比較低,且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網路上有文章以這篇印度的研究,宣稱印度證明秋葵能治療糖尿病、而建議飲用秋葵水。這就是過度解釋實驗結果。而且老鼠吃的,是秋葵的果皮或種子製成粉末再泡水,不是秋葵泡水後的秋葵水(根本沒吃到皮和種子!)。


可溶性纖維減少糖尿病鼠餐後血糖


另一篇是孟加拉的研究,要看秋葵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對於糖尿病鼠的吸收糖分的影響。這個實驗的做法就比較像喝秋葵水,把秋葵洗乾淨後切片,放到燒杯中,用玻棒輕輕攪拌「10 到 15 分鐘」,在濾掉不可溶於水的物質。

實驗發現,給空腹 24 小時的糖尿病鼠,口服葡萄糖時加上秋葵溶液一起吃,血糖上升的幅度會比單純吃葡萄糖的低。

秋葵的可溶性纖維,能減少糖尿病鼠的餐後血糖。


秋葵的水溶性纖維可能影響血糖藥物吸收


不過這個研究,同時有另一組實驗,看秋葵的可溶性纖維,會不會影響糖尿病藥物 metformin 的吸收。

結果同時服用秋葵溶液和血糖藥 metformin 的糖尿病鼠,血糖下降幅度比單純吃 metformin 的老鼠少很多,幾乎跟沒吃藥的糖尿病鼠一樣。

作者推測可能是水溶性纖維,干擾了血糖藥 metformin 在腸道的吸收。


秋葵的異槲皮素改善肥胖鼠的血糖


2013年上海中醫藥大學的研究,從秋葵萃取出多醣類,給高脂飲食誘發肥胖小鼠吃兩個禮拜。結果吃高脂飲食加秋葵萃取物的小鼠,體重明顯下降,腹膜內葡萄糖注射後的血糖比沒吃秋葵的低。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都比較低,但三酸甘油脂相同。

2014年同一組研究人員,用反相高效能液相層析法分析秋葵萃取物的成分。秋葵的萃取物含有 flavonoid(類黃酮),其中最多的就是 isoquercetin(異槲皮素)和 quercetin 3-O-gentiobioside(槲皮素3-O-龍膽二糖)。

這次除了把秋葵萃取物給肥胖鼠吃兩個禮拜以外,直接用 isoquercetin 和 quercetin 3-O-gentiobioside 給肥胖鼠吃。

結果吃秋葵萃取物的肥胖鼠,體重沒改變,但空腹血糖較低、腹膜內注射葡萄糖後血糖較低。總膽固醇、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沒降低,但三酸甘油脂有下降,而且肝臟切片發現可預防肥胖鼠形成脂肪肝。

直接吃 isoquercetin 和 quercetin 3-O-gentiobioside 的肥胖鼠,也得到相似的結果。

這個研究,間接的推論秋葵對血糖的幫助,至少有部分,是因為秋葵含有的這兩種槲皮素類似物。


可能要吃很多秋葵才夠


文章的作者提到,小鼠在研究中每天吃 30 公克的秋葵製成的萃取物,相當於一個 50 公斤的人一天吃 1500 公克的秋葵。

若考慮體表面積,小鼠的劑量可能是人類的 12 倍,實際上不用吃到那麼多的話,也還相當於每天吃 15 根秋葵。


異槲皮素能抑制 α-glucosidase


碳水化合物進到人體的腸道後,需要 α-glucosidase(葡萄糖苷酶)把寡糖和雙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吸收。血糖藥物的其中一類:α-glucosidase inhibitor(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就是透過抑制雙糖分解,減緩腸道吸收葡萄糖。

類黃酮中的許多化合物,包括槲皮素、異槲皮素等,都被發現有抑制 α-glucosidase 的作用

這是秋葵除了膳食纖維以外,對血糖有幫忙的另一個機轉。


妊娠糖尿病老鼠:秋葵增加抗氧化酵素


2015 年中國的另一個研究,看秋葵萃取物對懷孕的糖尿病鼠(也就是模擬妊娠糖尿病)的效果。口服秋葵萃取物的妊娠糖尿病鼠,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比沒吃的低。

肝臟和胰臟中的抗氧化酵素,都比沒吃秋葵萃取的妊娠糖尿病鼠高,且跟沒懷孕的控制組相當。


秋葵能否治療糖尿病?


文獻回顧之後,可以說動物實驗顯示秋葵能下降血糖,而且不是單純靠膳食纖維,也跟秋葵所含的類黃酮有關。也許還跟抗氧化能力有關。

但是這些研究都只是老鼠的動物實驗,不能把結論直接套在人類。

糖尿病的治療,以最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來說,目前的醫界共識是飲食控制、運動、和血糖藥物同時併行。

秋葵的角色,就包含在飲食控制中,跟血糖藥物不衝突。如果與藥物治療併行,血糖有進步、體重有下降,血糖藥物要減少或暫停都可以。


那秋葵水呢?


秋葵的嫩果皮、種子不吃、只喝秋葵黏液泡的水,要喝多大的量才可能對血糖有幫忙?

建議還是整根秋葵直接吃吧。

目前所有的血糖藥物,都不會傷害腎臟。血糖藥和胰島素,也不是用了就回不去。拒絕常規治療而只信偏方,會對健康造成更大的損失。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內分泌疾病的皮膚表現

作者:劉漢文

門診常有病人從皮膚科轉介來內分泌科、或者病人懷疑皮膚問題是「內分泌失調」所引起,希望做進一步的檢查。

但是內分泌疾病很多,到底是懷疑哪裡有問題?這篇就整理各種內分泌疾病會有的皮膚表現。


甲狀腺毒症


以葛雷夫氏症造成甲狀腺亢進為大宗,其他造成身體甲狀腺素過多的病因還有毒性結節、亞急性甲狀腺炎、甚至服用過多的甲狀腺素等。臨床症狀可能有心悸、手抖、怕熱、容易流汗、容易疲勞、緊張、月經不規則、體重減輕等。

皮膚因為皮下血流增加,會比較溫暖、潮濕。手掌、腳掌比較容易出汗。頭髮變得比較細,有些人會有掉髮變多。

指甲變得比較亮、軟、脆弱。可能有指甲分離症(onycholysis),就是指甲從遠端開始,慢慢跟甲床分離。

其他還有皮膚癢、濕疹性皮膚炎、蕁麻疹等。葛雷夫氏症因為跟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皮膚可能同時有白斑。

脛前黏液水腫(pretibial myxedema)是小腿脛骨前如橘皮般的組織增厚。杵狀指(acropachy)是手指前端增厚、軟組織腫大。這兩個皮膚表現不常見,幾乎都是跟葛雷夫氏症的眼睛病變伴隨出現。


甲狀腺低下


臨床表現跟甲狀腺亢進相反,怕冷、體重增加、容易疲倦、胃口變差。皮膚比較冷和蒼白。可能因 β-胡蘿蔔素轉換變差、累積而使皮膚變黃。

因為黏多醣體的堆積,造成黏液水腫(myxedema),臉變的浮腫,尤其是眼眶周圍的非凹陷性水腫(non-pitting edema)。

頭髮變的較粗、易脆,也有人有掉髮、原禿。指甲變的薄、凹凸不平。

如果甲狀腺低下的原因是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也可能同時有白斑。


庫欣症候群


源自腦下垂體、或非腦下垂體來的腺瘤分泌過多促腎上腺皮質刺激素(ACTH),腎上腺本身的皮質素分泌過多、或外來的類固醇,造成長期皮質素過多,且在臨床上有特殊表現的疾病,都包含在庫欣症候群中。

脂肪堆積在腹部,造成中央型肥胖,還有典型的月亮臉、水牛肩等。皮質素抑制了皮下細胞分裂和膠原蛋白合成,使得皮膚變薄、容易瘀青。

腹部和大腿可能出現跟肥胖紋、妊娠紋很像的紋路,但是比較寬(1公分以上),而且是紫色的。

女性體內雄性素的來源,包含卵巢和腎上腺。來自腎上腺的雄性素,受促腎上腺皮質刺激素(ACTH)調控。所以如果庫欣症候群是屬於 ACTH 分泌過多的,就會使雄性素也分泌過多,出現多毛症等雄性化的現象。


艾迪森氏症(原發性腎上腺機能不足)


跟庫欣症候群相反,腎上腺因為自體免疫疾病或感染、創傷等,造成腎上腺功能不足。因為腦下垂體會代償性的分泌更多促腎上腺刺激素(ACTH),而 ACTH 與黑色素細胞刺激素(MSH)都是從腦下垂體分泌的 Pro-opiomelanocortin(前腦啡黑細胞促素皮促素,POMC)來的。過多的 ACTH 就同時產生了更多的 MSH,使得皮膚的色素沉積。

變黑的地方在臉、脖子、手背、手肘、膝蓋、指關節...等曬到陽光或長期受力的地方會更明顯,乳頭、乳暈、會陰部、腋下也是。口腔黏膜、嘴唇內側、牙齦會有點狀的色素沉積。

如果是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艾迪森氏症,也可能同時有白斑症。


肢端肥大症


生長激素分泌過度,幾乎都是腦下垂體腺瘤造成。除了手腳肥大,手套、鞋子穿不下,下巴也會變厚。額頭皺紋變深,下嘴唇變厚,舌頭變大。

皮膚會變得比較厚、比較黏,指甲也比較厚、硬。因為纖維組織的過度生長,可能會長一些小纖維瘤。

可能過度流汗,且較有汗臭味。也可能有黑色棘皮症。


雄性素相關疾病


女性如果體內雄性素過多,可能表現月經不規則、肌肉量變多、聲音低沉、陰蒂肥大。皮膚表現包含在嘴唇、下巴、胸前、乳暈、腹部(中間垂直線)、下背、臀部、大腿內側、外生殖器等的毛髮變多,痤瘡、皮脂腺分泌過度等。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最常見雄性素過多的疾病。但是很多多囊性卵巢的人,雄性素濃度不高。而大部分因為容易長痘痘來看診的人,只是皮膚的毛囊皮脂腺對雄性素太敏感,其實血中雄性素濃度還正常。

所以,如果沒有多毛症、月經不規則,也沒有庫欣症候群等症狀,其實冒痘痘還是在皮膚科治療比較恰當。


腦下垂體功能低下


腦下垂體因為腫瘤、出血、手術等原因,而導致各種內分泌腺體的刺激素不足。可以有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機能不足、性腺功能不足、生長激素不足等。

皮膚表現跟原發性的各項功能不足類似,但是因為 ACTH 偏低,就沒有原發性的皮膚變黑的現象。皮膚通常比較蒼白、乾燥。臉比較浮腫,皺褶變少。身上的毛髮會變少,沒有腋毛、陰毛等。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有皮膚的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等。有很多人是因為包皮發炎,才發現血糖已經很高。

與自體免疫疾病有密切關係的白斑,在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都比一般人常見。肥胖的病人,也常見之前提過的黑色棘皮症

比較特別的是 Necrobiosis Lipoidica Diabeticorum(糖尿病脂性漸進性壞死),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前幾年有一張好清楚的病例照片。這種在小腿前面的大塊紅色斑點其實不常見,但是通常發生在糖尿病病人。發生的原因也不是很清楚,可能是跟血管病變或免疫反應有關。

另一個也是在小腿前面的是 Diabetic Dermopathy(糖尿病性皮膚病變),就常見多了。是比較小的橢圓形斑點,不痛、不癢,常被當作老人斑。可能跟糖尿病小血管病變有關。


病史和症狀為主,皮膚表現當輔助


大部分的內分泌疾病,很少只有皮膚的問題,通常臨床上還會有其他症狀。單純的皮膚問題,不妨先在皮膚科治療。若身體有其他症狀或變化,則可以到內分泌科或家醫科門診。


參考資料: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endocrine disorders: a guide for dermatologists
Skin Complications: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為什麼孕婦更容易缺乏碘?

作者:劉漢文


碘是身體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人體不會製造碘,碘的來源一定是從食物中得到。如果碘的攝取不足,可能會變成甲狀腺腫大,甚至甲狀腺功能不足。

因為碘會從尿液中排出,所以世界衛生組織 WHO,用尿中碘的濃度,來評估一個地區的人口是否會缺碘。尿碘濃度在每公升 100-199 微克,代表碘充足。

台灣在 2013 年調查的結果,六歲以上人口的尿碘濃度中位數,是每公升 96 微克。有 51.9% 的人,尿碘濃度低於 WHO 建議的每公升 100 微克下限。所以台灣是屬於缺碘區域。

要改善碘攝取不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食鹽中加入碘酸鉀。用加碘的鹽料理食物,每天大概就攝取 80-100 微克的碘。再加上魚、蝦、牛奶、蛋之類含碘的食物,碘的攝取就會足夠。


孕婦缺碘,影響胎兒發展


胎兒的發育過程中,甲狀腺要到第 12 週才開始。所以在胎兒的甲狀腺長好前,胎兒都是從母親得到甲狀腺素。等甲狀腺發育了,還需要來自母親的碘來合成甲狀腺素。

孕婦只要輕微缺碘,就可能造成母親和胎兒甲狀腺腫。如果缺碘嚴重,導致懷孕時的甲狀腺功能不足,可能影響胎兒的神經發展、智力、甚至流產。


孕婦要合成更多甲狀腺素


除了要提供甲狀腺素和碘給胎兒,孕婦因為女性荷爾蒙增加,使得「甲狀腺結合球蛋白」(thyroxine-binding globulin) 變多。就會有更多游離態的甲狀腺素,跟球蛋白結合。

為了要讓真正維持身體功能的、游離態的甲狀腺素充足,甲狀腺就必須製造更多的甲狀腺素,孕婦也就需要更多的碘。


孕婦從尿中排出更多碘


另一個孕婦會缺碘的原因,是孕婦的腎絲球過濾率,比平常增加了 50%,有更多的碘從尿中排出了。

所以,

  • 女性荷爾蒙導致球蛋白增加,要製造更多甲狀腺素
  • 要提供胎兒足夠的甲狀腺素和碘
  • 尿液又排出更多碘

使得孕婦比一般人更容易缺碘。

WHO 建議每日碘的平均攝取量,14 歲以上的一般人是 150 微克。但是婦女懷孕時,建議每天要攝取 250 微克。


加碘鹽、碘補充品


除了一般人應該注意每天平均攝取足夠的碘,懷孕時應該額外補充 100-150 微克。直接吃含碘的維他命是最洽當的方式。碘含量非常高的海帶,偶而吃少量就好。補充太多碘,反而可能造成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的人,甲狀腺功能異常。

WHO 的建議,平均不要超過每天 500 微克。


孕婦甲狀腺低下,直接補充甲狀腺素


如果懷孕時,游離甲狀腺素偏低、甲狀腺刺激素(TSH)偏高,已經是甲狀腺功能低下,那就直接補充甲狀腺素。

如果懷孕時,游離甲狀腺素還在正常範圍內,但是甲狀腺刺激素比正常範圍高,叫做「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低下」(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懷孕時的甲狀腺刺激素的正常範圍,跟一般人不一樣。以美國內分泌學會 2012 年的建議,第一孕期(14 週以前)要在 2.5 mIU/L,第二和第三孕期在 3.0 mIU/L 以下。

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孕婦,是否要補充甲狀腺素,臨床實驗的證據不多。2012 年美國內分泌學會建議補充,但是建議的等級比較低,證據也缺乏。

2017 年美國甲狀腺協會的指引,則建議先測 TPO 抗體。

建議補充 (Strong recommendation) 的包含:

TPO 抗體 (+),TSH > 懷孕的參考範圍。
TPO 抗體 (-),TSH > 10 mIU/L。

可以考慮補充 (Weak recommendation) 的包含:

TPO 抗體 (+),TSH > 2.5 mIU/L,但 < 參考範圍上限。
TPO 抗體 (-),TSH > 懷孕參考範圍上限,但是 < 10 mIU/L。

不建議補充的是:

TPO 抗體 (-),TSH 正常 (如果沒有針對懷孕的參考範圍,則以 < 4.0 mIU/L 為準)

TPO 抗體 (+),TSH 正常的呢?每四週測 TSH 直到懷孕中期,和懷孕接近 30 週時至少再驗一次。



哺乳期也要補充碘


如果有哺乳的母親,也一樣維持攝取平均每天 250 微克的碘,確保嬰兒可以從母乳得到每天 100 微克的碘。


後記:這篇以 WHO 和美國內分泌學會建議的為主。國民健康署在民國 100 年修訂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七版」,碘的每日攝取建議量,是 19 歲以上才建議到 140 微克。孕婦是 200 微克,哺乳期才是 250 微克。

2017/3/2 依美國甲狀腺協會 2017 年的臨床指引,修改亞臨床甲狀腺低下的部分。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骨質密度檢查 - 健保給付規定及篩檢建議

作者:劉漢文


雙能量 X 光骨質密度檢查給付規定


● 適應症如下:
  1. 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
    (限副甲狀腺機能過高須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者、醫源性庫興氏症候群者)
  2. 非創傷性之骨折者。
  3. 停經後婦女及 50 歲以上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 (符合健保給付骨質疏鬆症藥物) 者。
  4. 攝護腺癌病人在接受男性賀爾蒙阻斷治療前與治療後,得因病情需要施行骨質密度測驗檢查。
  5. 乳癌病人在接受 Aromatase Inhibitors 治療前與治療後,因病情需要施行骨質密度檢查。
  6. 成骨不全症。

● 符合前述第 1 至 5 項適應症者,因病情需要再次施行骨質密度檢查時,間隔時間應為二年以上,且是項檢查以三次為限。

● 符合前述第 6 項適應症者 (成骨不全症),因病情需要再次施行骨質密度檢查時,間隔時間應為一年以上。

● 篩檢性檢查不列入本保險給付範圍。

規定在民國 112 年 10 月 1 日修改為 50 歲以上男性骨鬆病人也可以追蹤骨密度,但是變成限制用健保藥物治療的人。在 113 年 3 月 1 日又修改了成骨不全症追蹤骨密度的次數限制,不用跟其他適應症一樣限制三次。


篩檢性檢查需自費


規定的適應症很少,大部分懷疑自己有骨鬆的,因為是篩檢性檢查,就必需先自費。

費用依各醫療院所的收費,可能是 600 至 2000 元不等。


哪些人建議接受檢查?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建議符合以下條件的人,接受骨密度檢查:

  • 65 歲以上的婦女或 70 歲以上男性。
  • 65 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
  • 50 至 70 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脆弱性骨折者(指在低衝擊力下就發生骨折)。
  • 罹患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量流失之相關疾病者。
  • 所服用藥物和低骨量或骨量流失有相關者。
  • 任何被認為需要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者。
  • 接受治療中,用以監測治療效果者。
  • 有骨密度流失證據而可能接受治療者。



一分鐘骨質疏鬆症風險評估


是否有風險因子,可以用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推出的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

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風險因子

  • 父母曾被診斷有骨鬆、或曾在輕微跌倒後骨折?
  • 父母中一人有駝背狀況?
  • 實際年齡超過 60 歲?
  • 成年後是否曾經因為摔倒而造成骨折?
  • 是否經常摔倒(去年超過一次),或者因為身體較虛弱而擔心摔倒?
  • 您 40 歲後的身高是否減少超過 3 公分以上?
  • 是否體重過輕?(BMI 值少於 19 kg/m2)
  • 是否曾服用類固醇藥片(例如可體松,用來治療氣喘或關節炎等)連續超過3個月?
  • 是否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 是否被診斷出有甲狀腺或是副甲狀腺過高的狀況?


屬於生活型態,可以改變的風險因子

  • 您是否每天飲用超過相當於兩小杯份量的酒?
  • 有長期吸菸習慣,或曾經吸煙?
  • 每天運動量少於 30 分鐘?(包含做家事、走路、跑步等)
  • 您是否避免食用乳製品又沒有服用鈣片?
  • 您每天從事戶外運動時間是否少於 10 分鐘,又沒有服用維他命 D 補充劑?


女性回答以下問題:

  • 您是否在 45 歲或以前便已停經?
  • 除了懷孕、更年期或切除子宮後,您是否曾停經超過12個月?
  • 您是否在 50 歲前切除卵巢又沒有服用賀爾蒙補充劑?


男性回答以下問題:

  • 是否曾經因雄性激素過低而出現陽萎、失去性慾的症狀?



上面的評估,有一個答案為「是」,就代表有風險因子,可以依此來決定是否接受骨密度檢查。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寵物與第一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關聯

作者:劉漢文

平常門診看的大多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成人,少數病人是第一型糖尿病,其中有一些是青少年。


青少年第一型糖尿病難控制


第一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是胰臟的貝他細胞受破壞,發病後就必須每天打胰島素。參雜了「天生會得這個病」、「要一輩子打針」的想法,加上家長的反應、青春期較不穩定的情緒變化等,使得這個時期的血糖控制,往往很困難。青少年病人、家長、和醫生,都有可能被不穩定的血糖傷透腦筋。

已經有一些研究認為,寵物對於人類的健康有好處,像是減輕生活壓力、減少焦慮、增加自信等。上個月 PLOS ONE 有一篇有趣的文章,作者研究了正值青少年時期的第一型糖尿病病人,對於照顧寵物的負責程度,跟血糖控制的關係。


照顧寵物與血糖達標的關聯


作者設計了一個問卷,來評估病人對於家中寵物的照顧程度。問卷會問寵物類型、寵物的來源、誰是寵物的主人、家中誰最負責照顧寵物、照顧寵物所花的時間、誰幫寵物買食物等等。還有一個量表,從 0(對寵物沒做任何事)到 10(寵物需要的事我都會做),讓病人選擇自己在量表中的位置。

研究分析了 223 個病人,平均年齡 15 歲,八成的人家裡有寵物,其中六成的人家中有養狗,五成的家中有養貓。其他還有兔子、倉鼠、魚、蛇、烏龜、鳥、青蛙等。另外零星個案有馬、羊、蜘蛛等。


對寵物越負責,血糖控制越好


經過多變項分析後發現,血糖控制跟照顧寵物有強烈的關聯。糖化血色素達標的青少年,對於照顧家中寵物的負責程度,高於未達標的人。

作者推論血糖達標跟照顧寵物的關聯,可能是照顧寵物的責任感,強化了青少年病人對於糖尿病照顧的自信。照顧寵物所需要的例行公事,可能讓每天的日常活動比較固定。養寵物的好心情,也有助血糖控制。


責任感有助血糖控制


所以要開始養狗或貓嗎?有條件養的也許可以考慮,但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適合養貓狗。這篇研究雖然只是從觀察型的問卷得來,但是可以看出「責任感」跟血糖控制很有關。不管是哪一類的糖尿病,如果能建立病人對於自我照顧的責任感,血糖控制應該都能更進步。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胰島素治療 CCB 中毒

作者:劉漢文


今天醫院的大內科晨會,心臟科醫師報告了一個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 中毒的案例,並提到治療方式之一是胰島素。

CCB 一般用來控制血壓或者心律。CCB 過量造成心跳慢、血壓低,為什麼要用胰島素治療呢?搜尋一下文獻報告,整理重點如下:


胰島素釋放需要鈣離子


胰島素分泌的流程,最後一步需要 β 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才能釋放胰島素。

(正常生理運作是:血糖先經由 glucose transporter 進到 β 細胞,產生的 ATP 讓 ATP-sensitive 鉀離子通道關閉。細胞內鉀離子增加後,膜電位改變,voltage-gated 鈣離子通道打開,鈣離子進到細胞內,胰島素才釋放。)

CCB 過量,對心臟的專一性消失,胰臟 β 細胞的鈣離子通道也被抑制。鈣離子進不到細胞內,無法釋放胰島素。所以 CCB 中毒,也會造成胰島素濃度偏低、胰島素阻抗、高血醣。


休克的心肌細胞,需要葡萄糖


心肌細胞平常以脂肪酸當作能量來源,但是休克時主要用葡萄糖。CCB 中毒時,血糖雖然高,但是沒有胰島素把血糖帶到細胞內,心肌細胞就更虛弱了。

用胰島素治療 CCB 中毒,叫做 Hyperinsulinemia-euglycemia therapy 或 High dose insulin therapy。高濃度的胰島素,對心肌會有強心劑的作用。

高濃度的胰島素活化 PI3K 後,使血管內 nitric oxide (NO) 合成增加,讓微血管擴張。在心因性休克時,可以增加微血管灌流。

胰島素治療,也讓葡萄糖能夠進到心肌細胞內當作能量來源。

所以,高濃度胰島素用於 CCB 中毒的治療,是基於

  • 強心劑作用。
  • 增加微血管灌流。
  • 讓葡萄糖能進到心肌細胞。

如果還想知道更細節的機制,可以看看文獻:

Treatment of calcium-channel-blocker intoxication with insulin infusion
High dose insulin therapy, an evidence based approach to beta blocker/calcium channel blocker toxicity.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照顧糖尿病,有衛教師真好

作者:劉漢文



不同的注射筆,病人會搞錯


這週有個老伯伯回診看糖尿病。本來使用口服血糖藥,加上一天一次的長效胰島素。因為糖化血色素還不理想,而且也有肥胖問題,兩個月前就開始自費合併使用腸泌素。

胰島素本來的劑量是 36 單位,伯伯已經打好幾年了,都是自己操作。

腸泌素的劑量,從最低的初始劑量,每天 0.6 毫克開始,也是伯伯自己施打。

結果合併使用的一個月後,空腹血糖反而比單獨用胰島素還高。第二個月回來,糖化血色素比以前高很多!


衛教師找到血糖變高的原因


看診時問半天,找不到血糖高起來的原因。倒是病人的太太想學胰島素注射筆的操作,我就轉介病人給我們的糖尿病衛教師。結果衛教師先請伯伯操作一次注射胰島素的步驟,就發現問題了!

原來伯伯把胰島素筆的劑量,當成跟腸泌素一樣了。36 單位只轉了 3 格半,難怪血糖高起來!


有衛教師真好!


衛教師還有碰過很多操作注射筆錯誤的病人,除了劑量不對,還有蓋子沒拿掉的、還沒注射就把劑量歸零的等等。

醫師看診時,沒辦法詳細問到的細節、要花時間看病人實際操作的,真的要請糖尿病衛教師多幫忙了!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門診時間更動


因為張主任要退休,三月開始的門診時間稍作調整。原本張主任週一、週二、週五的門診,就由我繼續看。

張主任的週三午診、週四夜診,先給李亭儀主任看。

(105年六月更新:週三午診也給我看)

我原本的週一夜診關閉、週二早診由科內同事繼續。

大部分的病人,應該都有接到衛教師通知。大部分病人的看診時間、診間都一樣。只有原本週一夜診的病人,要改看隔壁診間的林俊佃醫師。因為林醫師的病人也多,可能會等比較久。

網路掛號及查詢,由此去醫院官網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新思惟論壇「從專業到創業」會後心得

作者:劉漢文




距第一次參加新思惟國際舉辦的「跨界」活動還不到一年,這次「從專業到創業」研討會,把創業這件事,由不同領域的11位講者,做更深入的討論。


制度下工作:多元化發展


首位講者蘇一峰醫師,應該沒有大我幾屆,但是在專業上已經有非常傑出的成就,部落格和媒體專欄也經營的有聲有色,是年輕醫師的榜樣。我自己在參加過新思惟的課程後,也改變自己對於醫師工作的態度,開始寫部落格文章、調整了臉書的發文內容。

但是平常臨床工作結束,還有家事、小孩,剩下的都是瑣碎的時間。常常要等到路上無車無人、夜深無聲的時候做作業,不過這樣隔天又會昏昏欲睡,有點擔心會影響病人安全!

雖然蘇醫師在課前問答有提到,把工作和家庭融合,是天秤兩邊平衡的方式。不過當天演講的時間太短,沒能分享更多在時間的夾縫中求生存的經驗,有點可惜。


自費市場跳脫健保


另一位在現今醫療制度下求生存的,是經營自費中醫市場的廖浩欽醫師。廖醫師非常實際的在簡報中秀出點鈔機,也告訴大家話術和宣傳的重要性。

老實說,我以前對走醫美、自費的看法就是「愛錢」、不像真正的醫師。但是在健保制度下工作,這種「談錢就是不對」的態度就改變了。要養家活口,誰不需要賺錢!健保制度用壓榨醫護勞力來換取政治利益,走醫美、走自費的人才是看清楚現實的聰明人。


興趣變專業:準備、努力、覺悟


研討會第二段,由楊斯棓醫師和劉育志醫師做代表。我上過楊斯棓醫師的簡報工作坊,親身示範的簡報技巧非常受用。這次邊聽楊醫師演講,其實也邊學習演講當中用的技巧,真是如沐春風。楊醫師從自費環島演講,到成為專業講師,是經過不斷閱讀、演練、學習。要把興趣變成專業,就要有這種程度的付出。


舒適圈不見得舒適,只是習慣而已


要把興趣變成專業,除了努力、努力、再努力之外,接下來會問的問題,恰好都讓劉育志醫師破解了。醫師不做,寫作是不務正業?其實是做非典型醫師!放棄專業很可惜?其實不是放棄,而是蛻變!我上禮拜才跟朋友說,自己從實習就待在同一家醫院,雖然抱怨環境,但相對來說是待在舒適圈。結果劉醫師很明白的說,舒適圈不見得舒適、也不見得安全,就只是習慣而已!


創業一點都不浪漫


第三段是實際創業的人現身說法。對創業的浪漫想像,在這段被打破!鮮果診所曾宣靈的雖然沒有把受挫折的細節說出來,但是可以感受到他從頭開始的辛苦、業績的壓力。首席農婦張子誼把創業受挫的細節也說明,聽的當下差點掉眼淚!

其實發現茶的陳翊榮、鮮果診所的曾宣靈,親戚中都有餐飲業的背景。首席農婦雖然是跟著先生林宏燦才去務農,也很老實的說,要靠長輩才度過難關。有背景都要如此辛苦,難怪每年新創公司數萬家,成功的只有極少數。

接下來就進入,如何兼顧理想與現實。


幫別人完成夢想,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486陳延昶分享的是經營團購網的成功祕訣。我也算是看486的攝影、數位相機的部落格長大,敬佩他花時間試用、真正好用才推薦的態度。課前問題的回答非常詳細,還有很多破除迷思的看法。麻葉餐飲的魏幸怡執行長,很有條理地,對創業會碰到的各種困難做建議。最後以催淚的小故事告訴大家「能夠幫別人完成夢想,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醫療的理想,無法在台灣實現


壓軸的蔡依澄校長,從對於醫療的理想,到台灣的醫療環境現況,來分析為什麼創立新思惟國際。蔡校長的課前問答,是實際工作、大量閱讀、仔細思考後,給我們對於創業的實用建議。含金量非常高,值得反覆閱讀。


難的是動手去做


有人對醫療制度有批評或建議,但是只有嘴巴說說。蔡校長是實際去做、去找方法突破。有人在課後問答時間,問到新思惟創辦至今有沒有遇到什麼大困難,蔡校長很客氣的說似乎還沒有,我想這是因為蔡校長創業之前,已經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工作。

如同新思惟之前舉辦過的大活動、小班課程,這次的研討會也讓我收穫良多。製圖大賽也看到新思惟之友的創意,把得獎的難度又往極限推!期待新思惟即將到來的年會。這次486無法到現場,應該是最可惜的地方。建議以後不巧碰到類似狀況,可以像「羅輯思維」一樣架個背景嗎XD